矛盾《天窗》教学实录

时间:2021-07-02 10:17:49

《天窗》是我国现代作家茅盾笔下的一篇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孩子透过天窗看外界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盾《天窗》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矛盾《天窗》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新词;会用“??也许??也许??也许??”写一句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情感的渲染下,熟练朗读课文,感知遣词造句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对故乡天窗独特的感情,感受想象的乐趣与好处,唤起学生对名著的求知欲,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窗。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设计理念:

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课前预习情况良好。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牢固,发言比较积极,大部分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习惯较好。这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他们主动参与读、想、说、写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丰富的形式中,进行多功能、大密度的语文活动,提高质疑的能力、积累的能力、感悟的能力、品味的能力、评价语言的能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也因此会充满活力。

教学准备:

课前我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茅盾资料,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中心突破法和逆序教学法。

1、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采用中心突破法,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2、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采用逆序教学法,由第八自然段引入到第七自然段的学习。突破学生常规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是运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展开联想等多种途径,训练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茅盾故乡——江南小镇乌镇的图片,当音乐响起,教师介绍:同学们看,这就是作家茅盾爷爷的故乡,江南小镇——乌镇。那里里有涓涓长流的小河,微波起伏的河面上漂浮着美丽的乌篷船,还有那倚水而建的木板房,木板窗扇扇打开,阳光射进屋内,多美呀!茅盾爷爷的家乡每一处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是当茅盾爷爷回忆往事时,最让他难忘的是那神奇的天窗。 随着课件的出示,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把学生带入到茅盾先生的故乡——乌镇。这一环节教师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借题读文,了解天窗

借助课题读课文,思考:天窗是什么?乡下的房子为什么要安天窗? 请学生自主挑选问题汇报,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权。能让学生更积极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看图,帮助学生了解天窗的样子与特点,让学生对天窗的概念从抽象变具体。由此学习了课文1到3自然段的内容。

3、探究天窗,想象乐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一环节,我将这样教学。 在理解掌握了天窗的基本功能后,我适时的提出了“小小的天窗除了能通风透光、遮风挡雨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4到8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天窗的神奇作用是“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然后以这个句子为切入口深入阅读理解。

在学习第一个“慰藉” 时我采用了师生共同学习的方法,设置了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当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来感知在这独特的时候,在这无奈、失落的心情下,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然后通过朗读第五自然段,具体感受下雨时,被关在屋里的孩子们是怎样从天窗中获得慰藉的。从而感受在小小的天窗不但给孩子们带来了慰藉,而且还激发了孩子们的丰富的想象力。

在师生共同学习了第一个“慰藉”以后,总结学习方法。 引入到第八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接着以逆序的方式进行第二个“慰藉”的学习。 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第二个“慰藉”。在小组学习中组长让组员完成各自的作业,完成说话练习。 通过扶放结合,既能让学生学到相应的方法,又能在小组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帮助他们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活动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能力。

4、回顾课文,探究问题。

有了前几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逐渐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入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

思考:为什么说发明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课件出示句子“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这是一个难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应分散难点,减缓坡度。这个环节 既是对课文前几自然段学习的回顾与检验,也是在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5、归纳方法,学习想象。

在理解了天窗的基本功能和它的神奇作用后,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作者对天窗有什么特殊感情?天窗给作者带来什么?为什么题目是天窗,却用大量的文字写想象? 有了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比较形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有一些个性化的发言了。

6、总结结课,拓展练习。

教师小结谈话,拓展练习:正因为天窗开始了矛盾爷爷最初的想象,由这样的想象激发了更多的文学灵感,从而写下了《春蚕》《林家铺子》《白杨礼赞》《雾中偶记》等许多的文章。课外请同学们再找机会阅读茅盾先生的其他名著,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结课:同学们,愿你们能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矛盾《天窗》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5.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2.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为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的慰藉。

3.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天窗

孩子们的慰藉

看见想象

雨脚闪电星云无穷无尽

矛盾《天窗》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本课“慰藉” “一瞥”“扫荡”等词语,体会本文用词的准确性。

2、能力目标

学习从课题着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课文,明白文中排比句、比喻句的作用,并进行仿写练习。

3、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于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乐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及对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理解。

教学重点:概括课文内容,结合排比和拟人句的学习,学习表达。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题、幻灯片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2分钟)

1、利用幻灯片进行作者简介;(积累作家作品)

2、出示天窗图由学生进行介绍天窗的由来和它的样子,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学生尝试介绍,进行口语训练。师:请根据你预习时对于课文的了解,说说天窗的由来和它的样子?(检查自主学习情况同时将1-3小节的内容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用很短的时间了解一下。)

二、 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4分钟)

过渡:师:天窗有什么用?

1)检查预习作业,交流填空;

当( )时,天窗是孩子们的慰籍,

当( )时,天窗是孩子们的慰籍。

孩子可以从“( )”看出“( )”,从“( )”看出“( )”。

他想到的比看到的更( ),更( ),更( ),更( )。

2)交流并板书

3)理解“”和“慰藉”两个词语。

4)出示“从天窗是怎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单元训练重点,但是本班学生基础比较差,利用课后的训练题可以降低难度。)

5)主动质疑(设想一,学生提出,那么按照学生提出的思路往下引:“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的慰籍?想到的为什么比看到的多?)

(设想二,按照教案教学)

三、 品读课文,感知课文;

1、讲读4、5两小节。(10分钟)

过渡:师:为什么说夏天阵雨来了的时候,天窗是孩子们的慰籍?

1)默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说夏天阵雨来了的时候,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2)交流。出示: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讨论:“地洞”是这样的?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读一读:体会当时孩子们当时的心情。

3)这时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慰藉?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的?

出示:透过那小小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丰富起来。

l 读好这一节注意象声词

l 交流感想:这一小节描写了什么?你最欣赏作者对于什么的描写?

预设一、用词准确“一瞥”; 预设二、反复修辞的作用;预设三、像声词的运用;预设四、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挑一个方面说具体。

l 加入自己的想象自由读。

总结:师:夏天阵雨来了的时候,天窗是孩子们的慰籍。孩子在看到雨脚、闪电后想象到阵雨扫荡了整个世界,从无想到了有,想象要比现实的多。

2、讲读5、6小节。(15分钟)

过渡:师:为什么又说天窗是孩子们晚上的慰籍? 交流。

师:天窗又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慰籍?

1)出示句子,朗读句子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2)这一小节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特点一、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也许是”;特点二、“比喻” 中的本体与喻体的顺序可以改变(单元训练目标)“似的”特点三、用词准确“掠”。

3)师:冬天来临了,那是一个北风呼叫, 大雪纷飞的天气,木板窗早早的被母亲关上了,透过那小小的天窗……

u 运用排比和比喻仿写一段话。(3--5分钟)

u 小组交流组长评讲。(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听的能力,表达能力,锻炼组长的组织能力。)

u 优秀段落班级内交流。

四、 总结全文,(2分钟)

师:同学们,透过玻璃窗,看到的是一方空白,你的想象会填补这空白。

你会从“无”中看出……(引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茅盾老先生为我们描绘了童年时的天窗,让我们了解到想象是多么神奇。

板书设计:

38、天窗

夏天阵雨时

晚上 的慰籍

大雪纷飞、北风呼呼的冬天

看到 想到 乐趣

矛盾《天窗》教学实录4

教学目标:

1、能辨析“卜”、“瞥”、“藉”等字的读音、字形,重点理解并积累“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词语。

2、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通过质疑、解答,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3、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根据“说写双通道”的练习,开展说话训练。背诵课文第7节。

4、理解作者对天窗的喜爱之情,感受想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

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准备:

老师

课件

学生

1、读课文,自学下列词语:“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

2、依据“阅读新体验”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认识作家——茅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演示:天窗

(1)启发学生思考:“天窗”的特别之处

(2)出示: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齐声读

2、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窗户随处可见。给在那里的活泼好想孩子带去了不一般的生活。一位作家也对它留下深刻印象,写下了文章《天窗》。板书课题

说明

通过图片引入加深学生对天窗的感性认识,使思考更直接,直奔主题,为感知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过渡:天窗为什么要开在屋顶上呢?这样一扇简陋的天窗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写下这篇文章呢?

(一)自读课文思考

天窗是什么样的?

天窗在什么情况下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1、交流问题一,出示课文1-3节

(1)师引读:乡下的房子只有——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于是——

(2)出示句子,再读:乡下人为了采光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板书:一个小方洞

2、交流问题二,学习词语“慰藉”

出示句子: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1)“藉”的读音、字形(与“籍”区分),“慰藉”的意思

课文中“慰藉”指的是?

板书:慰藉

(2)理解:“这时候”是什么时候?

(3)读句子

(二)从课文的这两个方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明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后的一个练习要求,此环节帮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即“天窗的样子”“天窗是孩子们下雨天,晚上不想睡时的慰藉”。这样的指导才有层次,学生的概括才会有条理,使老师的指导体现过程。

三、结合朗读,学习感受

(一)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你默读第四节,用因为……所以……说说夏天阵雨时,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1、出示比喻句:“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读一读

讨论: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写出了什么?(用比喻的手法,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情景。)

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沮丧、孤寂、无奈)

朗读指导,体会当时的情景。

小结:屋子四周严严实实的,活泼好动的孩子只有通过天窗看世界,因此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2、学习第五小节

这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慰藉?(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1)出示比喻句:透过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体会“卜落卜落” (声音轻巧) 闪电“带子似的、一瞥”(动作快捷、

利落)在作者的眼里雨点是可爱的,会跳跃,闪电像顽皮的孩子似的看了一眼就逃走了,天窗外面多么有趣啊!

指名读

(2)出示句子:你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

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这些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他们真实看到的要大十倍百

倍,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猛烈的风雨雷电呢?

让我们来听听这些风声、雨声和雷声。出示课件

理解:扫荡

(3)指导读第五节(指名读——师范读——男女同学对读)

小结:天窗很小,看到的外面世界也极有限,但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从看到下雨想象到风声、雷电之声。通过想象忘却了内心的郁闷与无奈,得到了乐趣,得到安慰。

板书:看到 想象到

(二)而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对于那些被家长逼着上床去休息的孩子们来说,透过这扇小小的天窗,又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呢?

1、学习第六、七小节

晚上,透过天窗我们总觉得离夜空好近,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让我们读读作者当时的感受。

指名读课文的第六、七节

作者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一颗星,想象到的是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看到的是一朵云,想象到的是无数奇幻的云彩;看到的是一条黑影,想象到的是蝙蝠、夜莺、猫头鹰。

学习句中写作方法——排比、想象

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

纵即逝的黑影组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读读课文,试着把下面这段话说具体。

满天的繁星就像 ,又像 ,还像 。

奇幻的云彩好似 的山 , 的马, 的巨人 ,

的 。

齐读: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夜景啊!

引读,读出气势:偶尔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孩子们就想象到

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之——

2、小结:这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都是从天窗获得的。孩子们从天窗里得到的安慰,就是想象所带来的无穷的,也是的乐趣。

3、指导学生背诵第7节

说明

第5、7节的教学设计运用媒体促读,句式训练,想象说话等多种手段突破教学难点——体会学习比喻、排比修辞方法的作用,并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老师以读代讲,学生有感而发,达到训练的目的。

四、总结升华,引导质疑,认识作者

(一)学习第八节,体会“神奇”

出示句子: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1、怪不得作者感叹——指导读句,注意三个感叹号!(指名读,男女生读)

2、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神奇”体现在哪儿?

板书:神奇

(二)引读第九节,质疑

1、引读: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

2、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出示最后一句话。)

3、引导学生思考: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

4、学生自读第4——7节讨论,交流

①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②解疑:“有”和“实”是指想象出的事物。文中孩子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所以会更真切、广阔、复杂、实在。

理解:真切

5.总结:第八节中的“天窗”就是指一切想象的机会,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积极动脑,展开想象。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三)认识作家茅盾,出示资料

说明

对第9节的理解,是全文的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反而会使学习水到渠成。在讨论释疑时,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回顾来再次体味作者写文的真意所在——要学着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学完课文后,再来介绍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学生对作者的敬仰才会更真切,对文章的理解也更透彻。

五、学习方法,布置作业

1、思考:文中的孩子是如何想象的?小结:通过仔细的观察从声音、数量、形状、颜色等多方面展开的合理想象。

2、“说写双通道”练习指导。(根据以上“小结”引导思路。)

3、作业: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可以用上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它写具体。

说明

本文的修辞是一大特点,特别是有关想象的描写。但学生会将多角度的合理想象与胡思乱想混为一谈,结尾时有章法的提炼是很有必要的。

矛盾《天窗》教学实录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4—9段内容,感受“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4—9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地的朗读感悟文章4—9段的内容。

(2)通过对文章4—9段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4—9段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不一样的童年有不一样的快乐,不一样的生活有不一样的精彩,乡下孩子的生活因天窗而变得丰富多彩,今天,让我们继续回到作者的童年,去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2.和老师一起齐读课题两遍《天窗》。

3.提出问题:天窗是什么?男女搭配读幻灯片

二、正课

学习4至7段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4-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天窗能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什么?

2、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为什么在阵雨来的时候,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

a.夏天阵雨来了时,大人们不许我们在外面玩啊,其实我们反而喜欢怎样?

b.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木板窗又了关起来,你的心情会怎样?c.是啊,我们喜欢在雨里跑跳,但是却无法尽情享受,于是,在失望与无奈当中,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我们只能(教师用手向上一指):看天窗!看天窗啊!

d.看天窗!你看见了……

e.比较句子有没什么不同?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雨点儿在那里跳。f.(下雨音乐)听,雨越下越大了,你还听见了什么?这雨这雷让你想象到什么?想象一下,这风雨雷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世界呢?你能描述一下你想象的内容吗?这扇天窗使你的心情变得怎么样啊?

g.师生搭配读4、5段

4、当夜幕降临,孩子们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为什么,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6、7自然段。

a.从这小玻璃上面作者看到什么,想象到了……从中看书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b.交流汇报

c.学生读下面一段话,练习说话、写话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写话。

d.朗诵6、7段(音乐起,文中的“你”换成了“我”)

学习8、9段

1、师:若不是有了这小小的天窗,若不是这天窗使我们产生了这么美好的想象,我们的心灵就得不到慰藉。所以说——(课件“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a.“这小小一方的空白”它指什么?

b.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是啊,天窗是神奇的!你想对发明这神奇天窗的大人们说些什么?

3、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a.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天窗”加了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呀?

b.理解“无、虚、有、实”

c.为什么作者说想象到的比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d.齐读8、9段

三、总结拓展

1、齐读全文

2、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跟随茅盾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妙。感谢茅盾先生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学习完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填写练习册。

3、预习27课。

板书设计计:

天窗

孩子们的慰藉

看见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矛盾《天窗》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诺贝尔》教学实录模板

《奴隶英雄》教学实录

草原课文教学实录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实录

落花生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人教版面积教学实录

秋天的声音教学实录

匆匆名师教学实录视频

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实录

五年级老舍的猫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