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说课稿模板

时间:2021-07-02 10:35:48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那么该如何教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压强》说课稿模板1

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物理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强,本节内容根据教材要求是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有两大版块内容:压力、压强,压强的应用留到第二课时再讲。本节课我用动画和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验及分析建立相关的物理概念,同时本课我还注重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控制变量的思想。

一、 说教材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②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

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及课件。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一些简单介绍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等。

下面我就详细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很好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对于新课的引入,我是从一段动画开始的:“胸口碎大石”,通过这段动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很快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必然会想到钉子多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泡沫板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码按压,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里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2、新课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对于这两个重点概念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压力的概念我是这样建立的,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上的两幅图的作图,实物投影,学生纠错,总结出共同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继续回到实验上面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

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规范。

另外,本节课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整回答相关结论。

到了这里这节课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课堂反馈的题目里面我主要解决的是受力面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东西,对于课堂反馈的内容实物投影,学生自纠。

五、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但有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与环节过度不够自然,需要进行一些细化处理。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压强》这一课时的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由于经验有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评委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板书设计

第九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两个力。

2、作用效果大小的影响因素:①压力的大小 ②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压强。

3. 计算公式:p=f/s 单位:帕斯卡 简称 帕 符号是 pa 1pa=1n/㎡

三、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压强》说课稿模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图10-3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什么叫压强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并说明1牛/米2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图10-4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

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㈢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㈣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㈤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五、压力和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

3、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3、单位:牛/米(帕)1牛/米=1帕

《压强》说课稿模板3

这是在学习了固体压强、液体的压强之后,再学的气体压强。本堂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大气压强的存在;2生活中的大气压强及应用;3、马德堡半球实验。朱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和课堂设疑,还有学生的分组讨论,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朱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大气压的存在实例和通过大气压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并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气压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朱老师用课本中的覆杯实验引入,大胆地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实质,也就是在实验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让学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概念。这样的改变让学生从单纯的观察到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度更广,学生的专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为什么纸没有掉下来?”“是不是因为水吸引了纸片,所以没有掉下来?”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大家用桌上的仪器,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并用大气压知识来解释。”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3.学以致用,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比如说,朱老师用“魔术”:将矿泉水的空瓶加了热水,再倒掉后盖紧瓶塞,使瓶子变形;还有用嘴吸纸杯,吸管喝饮料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实用性。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四、意见和建议

1.在学生实验中,可否用透明的塑料杯代替纸杯,可以使学生看清杯中是否还有空气。

2.教师在讲解时,没有将“大气压”讲解清楚,“大气压”到底是“大气压强”还是“大气压力”这个基本概念。

3.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时,如果先让一位女同学来拉,再让班里力气大的2个男同学来拉,可能反差的效果会更明显。

4.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在时间分配上欠合理。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教师的语速过快,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不足。

《压强》说课稿模板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压力的基本知识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建立压强的公式,能用压强共识进行定量计算。

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了解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二、新课引入

滑雪时,我们要穿上宽大的滑雪板,不穿滑雪板,我们不可能在雪地上飞驰。这是为什么呢?

三、新课教学

1、压力基础知识

滑雪板对雪有力的作用,图钉对墙面有力的作用,滑梯上的小孩对滑梯有力的作用。 问:从力的作用效果考虑,这些力有什么共同点。 (都对接触面有挤压的效果) 我们把这种力称作压力。

压力是重力吗?

(不是,压力的作用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压力:我们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①压力作用在物体表面时,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

例如:书上的两幅图。蝉的口器穿破树皮,骆驼在沙漠上留下脚印,都是压力作用的效果。 ②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两分钟时间阅读实验部分,之后回答黑板上的问题。

甲图和乙图对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哪一个压力作用效果更明显? (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乙图压力作用效果明显。)

丙图和乙图对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哪一个压力作用效果更明显? (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乙图压力作用效果明显。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与压力大小、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

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芭蕾舞演员与大象谁对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呢?

这时压力大小不同,作用面积也不同,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压强概念: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压强定义式:P?FS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 Pa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压强的单位是“牛/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单位物理意义: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

①在压力相同情况下,减小受力面积 ②在受力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增大压力

③减小受力面积的同时增大压力

例如:钉子要尖锐,斧头要锋利,啄木鸟的嘴很尖,小孩没能把图钉压入墙里面大人能压进去。 减小压强

①在压力相同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 ②在受力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减小压力 ③增大受力面积的同时减小压力

例如:大型拖拉机用履带代替轮胎,在很薄的冰面上走时要把多余东西扔掉。

《压强》说课稿模板5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的前提条,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三、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等特点,确定本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的

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六、教学教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本身特点,本堂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分组练习法、练习题法等多种方法教学

七、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讲解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导入新】

在导入新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下到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堂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

在讲授新环节,我组织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改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统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示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在此突出强调这是本节学习的主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再次交代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公式P=F/S,单位N/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2外,还有专业名称:帕斯卡,并且1Pa=1N/2。

【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本着对忠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理解,此时我将结合书上例题,来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化理解。并且结合生活实例,比如铺铁轨要用宽大的枕木,来说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

【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生生总结,师生总结的方式,来使学生重温本节的知识内容。

最后结合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实例我们是采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原理,以此作为小结作业,来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压强》说课稿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