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时间:2021-07-02 20:17:00

教案是每个老师的必备技能,教案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 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三、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四、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六、布置作业

1、抄第5课生字组三词

2、背诵第5课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山西村          庐山

……           ……

山重水复疑无路, 不识庐山真面目,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数】2-3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b.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三、汇报交流

1、 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处。

2、 指导朗读

3、 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实一个“漾”字。

4、 多媒体展示“漾起波纹的叶子”的情景。

5、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同学们,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

2、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

3、交流归纳:

a、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

b.能抓住特点观察。

c.作者很有酎Jb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得非常深入。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2、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六、布置作业

1、抄第6课生字组三词

3、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

4、完成课外练笔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抓住特点

虎       颜色:嫩红(嫩绿) 观察细致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蔽、搜”等7个生字。会写“掘、抛、倾”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随遇而安、慎重、骤雨”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6种途径搜集有关蟋蚌生活习性,特点等图片文字资料。

2、每生准备橡皮泥一盒,白纸一张。

3、课外准备《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1、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旷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不信,我们到蟋蚌的住宅里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

2、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

3、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买票进宅”

1、生自由试读课文。

2、开动“知识快车”检查自学情况: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买票进宅”。如认读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难读句子、小节。

三、默读课文,“看宅划说”

1、这小蟋蚌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用“——”划出有关句子。

2、反馈交流讨论。

3、理解体会重点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a、蟋蚌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b.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c、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带着这种心情朗读第二、五、六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橡皮泥捏宅”

1、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课文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的语言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四人小组合作打造这项“伟大的工程”。

3、生拿出橡皮泥,捏造蟋蟀的住宅。

五、角色转换,“广告创意”

1、现在,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国第一届住宅设计大赛,请工程师为自己的住宅设计广告词。

2、语言转换,能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设计广告。

4、 交流汇报,评选创意广告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广告链接 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生的精彩广告词,感情朗读。

a、舒适的平台,温暖的阳光,绿色家园,这就是我们蟋蟀的住宅。

b、蟋蚌的住宅,给你一个清洁宽敞的环境,让你拥有一生的幸福。

c、精心打造,享受生活,一流的建筑。

2、读到这儿,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大声地说上一句:

一流的住宅来自一流的建筑工程师,没有建筑师的精心打造,辛勤劳作,哪有这么温暖舒适的住宅。

二、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1、在昆虫王国里,如此一流的住宅,这位建筑工程师是如何挖掘的呢?

2、研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a、哪一处使你感触最深?

b、划出蟋蚌挖掘动作的词。

3、汇报交流。

4、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三、升华课文,谱写歌词

1、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还知道了它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蟋蟀爱唱歌,蟋蟀的歌声也很动听,现在,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

2、师生用课文展示《蜗牛与黄鹂鸟》的歌词,蟋蟀和蝉都是歌唱家,现在请同学们模仿《蜗牛与黄鹂鸟》,创作一首《蟋蟀和蝉》的歌词好吗?

四、生创作交流

师生伴着《蜗牛与黄鹂鸟》旋律,齐唱改写歌词《蟋蟀和蝉》。(附歌词)

啊门啊前一只小蟋蟀,啊造啊造啊造住宅。

工具柔弱又简单,一点一点往下挖。

啊树啊上有两只蝉,,阿嘻嘻哈哈在笑它。

洞穴随处可以找啊,何必辛苦整天挖。

啊蝉啊蝉啊不要笑,自己造住宅才舒服。

五、布置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蚌的声音)。

2、选做题。

a.《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

b.用以下几个小动物编个故事

蚂蚁 蜜蜂 蟋蟀 蝉 蝗虫 螳螂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 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出名:唱歌、住宅

选址慎重(向阳、隐蔽)

住宅的特点:门口门外(干净、平坦)

屋子内部(简朴、干燥)

初寒动工 工具柔弱

建造的过程:不懈工作 不随遇而安

长期整修 吃苦耐劳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4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观察、读文,相互印证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产生奇想

寻找证据 引起震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a.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b、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a,住宅 住址 隐蔽 隐藏

b.洞穴 倾斜 平坦 宽敞

c、均匀 重叠 空隙 痕迹

d.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a,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b.按顺序齐读。

c.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a、 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b、 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4、读“小林”“小东”的话。

四、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a、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b.文中第二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五、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得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a、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b.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c、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d.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得主人选。

7、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人手:

a、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b.有什么新的发现?

c.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a、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b.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a,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b.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地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c.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断交流,共同评议。

7、修改或互批,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a、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b.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c、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