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时间:2021-07-02 10:58:20
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正义战争。抗日战争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卢沟桥事件后全面爆发,共历时14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先侵占东北,又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2.使学生知道张学良、杨虎城为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使学生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我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教学重点: 西安事变的原因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难点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在离我们学校不远的卢沟桥有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在那里陈列展出着许多的日军侵华的罪证,马么我们今天就以起来学习第六课抗日战争的爆发。
二、讲授新课
(一) “全国抗日救亡高潮”。
1.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你从哪里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怀有野心?
日本侵略军是什么时间向中国东北军发动进攻
板书:九一八事变
2、想一想: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能占领东北三省并侵占华北大片土地?
3.看“读一读”内容,体会东北同胞家乡沦亡的悲愤心情。
沦陷后的东北人民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日本继续侵略下去,中华民族到了什么关头?”
在中华民族生死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
活动:比较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两种不同的主张
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高潮中,蒋介石在干什么?
讨论:“蒋介石的做法错不错?为什么?”
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在什么时间?
板书: 西安事变
讨论:为什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教师小结: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同意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 “卢沟桥事变”
1、阅读课文:
从哪里可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在加紧侵略我国?
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这发生在什么时间?
板书: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讨论:为什么说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官兵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还击的?
2.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我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三、小结:
1.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解决的?
2.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我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2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卢沟桥事变;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八一三事变”和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和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和台儿庄战役;国民政府片面抗战路线及其后果;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能力方面:
态度的资料,师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再认识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抗战初期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和各种政治力量态度变化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态度、价值的方面:
(1)通过对抗日战争初期史实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上是互相配合的。
(2)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路线,开辟敌后战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3)通过学习抗战初期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让学生明辨是非,具有鲜明爱僧观和正义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4. 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对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抗战态度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类比联想。
(2)通过对《论持久战》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矛盾分析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来源: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是重点。卢沟桥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的全面侵华引发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各种政治势力对比产生形形色色的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来源:考试大
(2)《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重点。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不仅为以后各节抗战史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正确的理论,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2. 难点分析: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因是难点。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始终贯穿抗战的全过程,并影响着抗战的前途和中国的命运。在阐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忽略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属性和当时不同的政治地位。在这里对学生进行共性与个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是必要的。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卢沟桥事变标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内容,想一想为什么卢沟桥事变会成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
(板书第二章与第一节课题)
生:(思考并回答)
师:看到同学们积极思考我很高兴,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谈谈他们的看法。
生:(分析谈自己的看法)
师:刚才这些同学都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从日本侵华的方针、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对日侵华的态度等方面分析的。这些见解都是正确的。我们还没有其他的思路?比如为什么“九一八”事变不能标志抗战的全面爆发?
生:(遇到新问题开始思考并小声议论)
师: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全面”两个字。如何理解“全面”两个字?一条思路是大家想到的,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思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扩大侵华战争的产物,它引起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巨大变化,最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最终团结起来抗击日寇侵略。一条思路是按历史的横切面来考查的。所谓“全面抗战”就是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总动员的抗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总动员的?(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出示投影——《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生:(读材料、听乐曲、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教师加入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华北的地理位置、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西安事变的影响、蒋介石个人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学生代表发言)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我的确很受教育。同学们从抗战的爆发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联想到五千年中华文明,论证了抗战必胜。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思想火花。我们已经懂得了“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现在我们来学习“七七事变”。
一、“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师:请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话把“七七”事变解释一下。
生:(思考并回答)
师:做这样的名词解释请大家注意两点:一是对事件本身的概括要简洁;二是要概括评价事件的影响。如此题可这样做答: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挑起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中、日两方面的情况,说明了“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现在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日军的侵华步骤。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日军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侵华过程)师: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社会各阶级有何反映呢?(板书第二个小标题)生:(开始思考并讨论)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师: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最终联合起来了,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大同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生:(阅读课文总结并根据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的四件大事)
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请同学们想一想第一次国共合作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异同?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生:(思考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师:同学们能从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形式、影响去分析它们的异同,从党的决策去看党的政策的变化,这种思路对我们学习历史非常重要。在抗战的初期,战争主要在正面战场。
二、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1. 淞沪会战
师:日本占领平津后,已经决定全面扩大对华战争。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进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____。日本军部认为只要用强大的武力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就能达到____的目的,因而它把矛头主要指向国民政府。国民政府面临日本的强压,要不投降就只有抗争。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8页《淞沪会战示意图》和有关内容,了解淞沪会战的过程。想一想我们应如何评价这次会战呢?
生:(阅读教材并思考)
师:现在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请回答:(1)淞沪会战的意义是什么?(2)淞沪会战中我爱国官兵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然而它最终失败了,其原因何在?
生:(师生讨论并得出结论)
师: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还有什么战斗,其结果如何?请大家阅读课本第48~50页。2. 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广州、武汉的沦陷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打投影)1. 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2. 抗战以来取得的胜利是:3. 台儿庄战役胜利了,徐州会战却失败了。这说明:4. 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是:5. 正面战场中国失利的原因是:6. 你是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方略的?
生:(在老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师:日军的对华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的危害,请同学们看录像。(播放《南京大屠杀》剪辑)
生:(看录像,形成感性认识)
3. 南京大屠杀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但今天却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在忘记这段历史,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试图抹杀这段历史。同学们你是如何看的呢?南京沦陷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你认为这对当时的政局有何影响?
生:(思考并议论,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八路军即开赴抗日战场。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思考以下问题1. 洛川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 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建立的?3.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有何意义?4. 陕甘宁边区与抗日根据地有何关系?
生:(阅读课文,思考并议论)
师:(引导学生看《华北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的意义)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简洁明确地回答问题。要有意识地训练根据能力)
师: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根据地的创立,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
四、《论持久站》的发表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结合自己已知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出示投影)1.《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2.“速胜论”和“亡国论”当时造成了什么危害?3.《论持久战》是怎样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的?4.为什么说兵民是胜利之本?5.《论持久战》发表的意义何在?6.今天我们学习《论持久战》有何意义?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书、讨论、回答)
师:《论持久战》的发表拨开了当时中国人民心中的迷雾,坚定了人民必胜的信念,也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希望大家能在课余读一读这篇文章全文。
师:在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终于放弃前嫌,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同盟,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同志预言抗日战争必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下节课将接着学习抗日战争的内容。
【简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抓住了关键问题,突出了教学重点,并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本课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论持久战》的发表三处设置了三个问题,将问题系列化。然后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学生的能力。在抗战全面爆发这个问题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问题上,教师引导学生从背景、形式、影响几个方面与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比较与分析。通观全课,可以看出教训用心着力的重点——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能力,并进行历史学习方法的训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3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2. 能力方面:
( 1)通过华北事变及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日本对华妆地区侵略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实质——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2)通过“一二九”运动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人生观的教学,激发学生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联系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过程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的分析,使学生们认识到当时团结抗日已成为全民族的呼声,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及时制定出符合民族利益需要的正确政策,顾全大局,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政党,也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4. 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史实,培养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书中及补充的有关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处理史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
( 1)中国共产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重点。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政治上的主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国革命的成功、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逐渐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 出发,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
(2)西安事变是重点。西安事变是在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发生的。它的发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它是否和平解决,又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这个内容是学生把握本节的关键,也与下个章节的学习密切相关。
2.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局势的发展存在着两个可能性。这是中华民族命运如何发展的大问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对当时中国时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结束了国共两党十年来的对峙局面,停止了内站,又为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赴国难,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此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应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史论结合深刻地认识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等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由来已久。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讲过的,日本为实现其侵华野心,制定了什么方针?采取了什么措施和行动?
生:(思考并回答)
一、 华北事变
师:按照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设想,“灭亡满蒙”只是日本“征服中国”的第一步。为了继续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把侵略的目标放在了华北。同学们想一想,华北为什么成为日本大规模侵略的目标呢?先看二段材料。(投影)
材料一:全国煤产量不过2800万吨,而(华北)五省每年所有产量约在1300万吨左右;河北棉花和山东小麦的产量,均为当时全国之冠;全国国有铁路实有长度13017公里,……五省境内实有4631公里,占实有总长度的35%;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等地,为五省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进出港口;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中,五省关、盐、统三大税收合计,每年有13200万元。——《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上)第688~689页材二: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在给关东军的秘密情报中说:“1931年九一八,发动满洲事变而占据之,一时帝国市场与原料、得稍缓和。……现在,满洲市场亦臻饱和,短期间亦难再行扩大,即不能与帝国生产率之增进相调和。”“帝国原料与市场问题的解决是不能不注意易于进攻的。……中国华北。”“华北,诚我帝国之新殖民地。”——《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上)第688~689页
生:(研读材料,然后回答)
师:正由于华北在全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有着优越的交通条件,日本为了满足其扩展有的需要,自然就把新的侵略目标放在华北。那么,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态度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8页上的材料,再结合刚才看到的材料,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侵略华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为了达到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的目的,1935年,日本在华北先后制造了一系列的事件。同学们看第37页有关何梅协定的背景和内容。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何梅协定签订,使华北危机日益严重?
生:(思考并回答)
师:日本通过何梅协定,实际控制了河北省。日本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又策划了“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1935年10月,日本内阁会议正式确立了《鼓励华北自主案》。接着,河北省河县汉奸在日军掩护下,占领县城,实行“自治”。随后,河北数十个县相继“自治”。11月,汉奸殷汝耕在通县发表宣言,宣称冀东21个县“脱离中央”,“自治独立”,成立了“防冀防共自治政府”,他自任“政务长官”。日本在华北制造的这一系列事件,统称为“华北事变”。国民党政府不允许华北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而“自治”,但又慑于日本的武力威胁,采取了适应日本“华北政府特殊化”要求的方针,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会名义上隶属国民政府,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日本把它看作是使华北成为第二个满洲国的过渡。同学们再看看第38页上的小字,结合华北事变的史实,归纳一下日本是如何侵略华北的?
生:(思考,并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归纳)
师:华北事变的影响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加以归纳)影响有两个:一个是使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二是损害了英美在华北的经济利益,引起英美对日本的不满。
二、瓦窑堡会议
师: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在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同学们先看课本第38~39页。想一想,哪些史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生:(回答)
师:第一是发表“八一宣言”。请同学们看第39页“八一宣言”的这段材料并思考两个问题:
(1)材料中的三个“无论”,表现出中国共产党有什么变化?
(2)中国共产党向全中国人民发出什么号召?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生:(思考并回答)
师:“八一宣言”的发表,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在大敌当前之时,中国共产党向全中国人民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反映了当时全国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第二是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到来之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就要及时地制定出适合新情况的政策路线和革命策略。1935年底,结束万里转战的中央红军,刚刚在陕北站稳脚根,中共中央即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第三是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结束后,在一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请同学们看书第39页第一段,思考并讨论三个问题:毛泽东的这个报告讲了几个内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什么必须由共产党领导?为什么说这个报告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生:(思考并回答)
师: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我们看看第三个问题。(看投影)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这就迫使一切不愿当汉奸亡国奴的中国人起来参加抗日民族战争,党就要“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55页师:毛泽东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回答)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材料。(看投影)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种情形,就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中国的工人和农民都是要求反坑的,小资产阶级也是要反抗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在今天的时局下有起变化的可能性。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破裂的。……他们中的英美派,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英美的督促下,是有可能参加抗战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136页
师:毛泽东这段话讲了什么观点?
生:(回答)
师:在这两段话里,毛泽东阐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毛泽东的这个报告从主要矛盾变化入手,分析了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特点,论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建立统一战线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此时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瓦窑堡会议和毛泽东的报告表明党已克服和长征以来“左”的思想干扰,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因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就要到来的时候,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表明中国共产党已在革命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能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呢?用史实来说明。
生:(回答)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4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节是《历史与社会》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第二框内容:上承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下启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本框内容中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都是中考的考点。
二、课程标准的把握:依据上教版《课程标准》
3.8知道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
4.2理解维护和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
4.3理解维护国家主权与发展国际合作的关系;
三、教材的处理
本框题共分为三个部分,即西安事变(其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和淞沪抗战(抗战开始、防御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本框中考考点较为集中,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将西安事变前调至上一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后调至下一框(两个战场的抗战),即将本课重新整合为三个部分:
抗日救亡运动:日本逐步侵华事件、中共(东北抗日联军)、学生(一二九运动)、国民党爱国将领(西安事变);
抗战的全面爆发:(战略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两个战场的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两个战场(抗战的整个进程);
四、教学目标的确立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的学习,认识日本帝国主义极其反动的反人道反文明的本质,培养学生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关心人类发展的意识。通过现实事件与历史事件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明确民族精神的时代性,认识到只有增强国力才能真正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以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情境感受,提供跨越时空的丰富信息,极大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本课采用自助式"学案"教学法,再辅之以丰富的各类材料。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加深对现实中日关系的理解;
3、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七七事变、中共发表抗日通电、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2)能力目标:概括日本侵华的阶段特征;学会运用历史事实论证时事政治中重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侵华的过程;
2、难点:南京大屠杀反映日本侵华战争的反人道反文明的本质;
【第二部分:说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当涉及到日本侵华史实的时候,学生都群情激昂、义愤填膺,中华民族的耻辱,中日之间的仇恨油然而生,充斥课堂。这种情感值得珍惜,但更需要引导。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既看到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事实,又要认识到国家强盛的意义;既要看到近代中日之间的战争,又要看到中日历的友好交往;既要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中日争端,又要看到中日友好往来的意义。
【第三部分:说教法】
一、教法、学法的选择
本课采用自助式“学案”教学法与互助式“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除解答教师统一提出的思考问题外,还可以自我思考并提出困惑问题,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二、教学手段的利用
1、编印自助式“学案”,提前批阅,归纳问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性(课件制作、视频资料);
3、教学地图;
4、中日关系拓展阅读资料;
【第四部分: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下发“学案”,学生自助式预习(见附表);汇总学生预____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
『环节1』:复习提问
设计意图:巩固前节所学知识,为本节知识的讲解进行铺垫;
问题1: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事件有哪些?
问题2: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事件有哪些?
『环节2』: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角色的假设转换,激发学生情感,进入学习情境;
展示一组图片:日本05年新版历史教科书组图;(南京大屠杀)
提问:假如你是一名日本在校中学生,你会了解到怎样的历史?
展示一组图片:各国_日本新版教书的_____图;
思考:到底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环节3』:历史望远镜
设计意图:利用自助式“学案学习”与互助式“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本节课所需掌握的基本常识,并进行一定深度的问题讨论;
1、学生组内交流“学案”的基础常识部分;
2、观看视频资料《七七事变》,了解七七事件的历史背景及事件过程;
3、思考问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有何联系?
小组讨论后交流;(逐步蚕食的计划落空,实施全面武力侵华)
4、讲述中共号召全民族抗战;
5、观看视频资料《淞沪会战》,结合地图,了解淞沪会战的过程及作用;
思考问题:日军为何大举进攻上海?日本为何提出“三个月亡华”?
小组讨论后交流;(上海是首都南京的门户;资源短缺,希望速战速决)
6、观看视频资料《南京大屠杀》,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
思考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是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人类文明的奇耻大辱?
小组讨论后交流;(对平民百姓的屠杀是违反国际战争法、反人道反文明的行为)
『环节4』:疑惑解析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预习或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或讨论;(随机处理)
如:苏联为什么不帮中国?美国为什么不帮蒋介石?
日本人是否经过每个城市都要屠杀?
这些照片和录象是怎么保留下来的?……
『环节5』:时事之我见
设计意图:通过时事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历史常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正确对待中日关系的历史观念;
1、中日关系拓展阅读资料:
第一类:中日经贸合作成果,文化交流成果;
第二类:中日争端事件,如钓鱼岛问题、东海岛礁和资源、参拜靖国神社、日本05年新版历史教科书、日本入常、毒饺子事件等;
2、组内学习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1)如何看待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
(2)如何看待中日之间的摩擦、冲突?
(3)如何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中、日两个角度)
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班内交流,教师进行引导性评价;
『环节6』:历史天平
设计意图:引导并统一认识,深化唯物历史观;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主旋律”。历史告诉我们,中日两国人民应该和平相处,友好往来。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久以来,中日两国与两国人民进行了友好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的发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也是事实。日本应该正视历史、反思历史,停止错误行径;中国则应该以史为诫,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作为青少年,应该努力学习,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将来建设祖国,增强综合国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环节7』: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归纳本节所学,强化学习印象;
概述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该如何认识和评价现实中的中日关系;
『环节8』:随堂练习(根据教学时间调整)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习效果;
通过练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对学生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进行随堂小测;
三、课后拓展:
1、完成“学案”思考和讨论问题;
2、预习下课“学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5
三十年代初日本的侵华:
1、 九一八事变:(1)爆发:1931年9月18日 (2)国民政府的政策:不抵抗政策 (3)结果: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 一。二八事变:(1)经过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第十九军奋起抵抗
(2)国民政策的政策:蒋介石谋求对日妥协。 (3)结果: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斗争。
2、 日本扩大侵华:华北事变(1)日本入关迫近华北-<何梅协定> (2)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3、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陕北瓦窑堡会议
4、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一二。九运动
5、 西安事变:(1)背景:①日本扩大侵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中共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中共对张、杨的争取③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④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引起不满(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直接原因)
(2)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3)解决:和平解决。(4)意义:西安事变的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全民族的抗战: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1、日本全面侵华:(1)方针:“国策基准”,三月亡华 (2)标志:七七事变
2、中国人民全面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①中共七八通电②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民政府表示要“实行自卫,抵抗暴力③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④改编军队(八路军、新四军) (2)国民党正面战场:1)指导思想:片面抗战路线
2)四大会战①淞沪会战②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③徐州会战④南京会战(南京大屠杀)
(3)共产党敌后战场:①指导思想: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洛川会议) ②根据地:第一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指挥中枢:陕甘宁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8)
1、日本改变侵华方针:(1)原因:①战线太长,兵力不足;②抗日根据地的威胁
(2)内容: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对共产党:集中兵力打击。 (3)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经济上野蛮掠夺,“以战养战”;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政治上“以华制华”;731部队的罪行
2、中国的抗日形势:(1)国民党:①亲日派:1940年汪精卫建立南京伪国民政府;②亲英美派:1)消极抗日:1940年枣宜会战,长沙会战,派远征军入缅作战,1944年豫湘桂战役 2)积极:皖南事变(1941年)
(2)共产党为克服1941-1942年的困难采取的措施:①军事上:发动百团大战(1940);开展反扫荡 ②政治上:三三制原则;精兵简政 ③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④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战略反攻阶段(1945.8)
1、 背景:(1)国际: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转折 (2)国内:正面战场大溃败;敌后战场转入局部反攻(1944年);中共七大召开
2、 全面反攻:(1)国际:①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②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各投一颗原子弹。 (2)国内:中国抗日军队发起全面反攻。
3、日本投降:(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2)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检索课标重点、难点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
(1)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 (2)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 (3)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4)国民党:内分两派:讨伐派和和和平解决派 (5)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基础上和平解决。 南京大屠杀
日军占领上海后,分南北两路进攻南京。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谷寿夫的指挥下,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占领南京后的6个星期内,日军灭绝人性地任意枪杀、抢劫、奸淫,无恶不作。被日军屠杀的南京和平居民、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等30多万人,全市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焚毁。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 1941-1942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原因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客观上,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都出现严重困难,苏、美、英都
面临严重困难。主观上,抗日根据地的成长壮大,严重威胁着日军的后方,也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惊恐。于是,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便加紧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和“封锁”,使抗日根据地在1941-1942年进入了极其困难时期。 1942年的整风运动
(1)目的:为了实现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提高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普遍的整风运动。(2)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3)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4)意义: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共七大
1945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121万党员。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大会通过了新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还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中共七大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形成了全党高度的政治团结和思想的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百余年间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反对帝国主义斗争造成的民族觉醒和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倡导、促成、建立、坚持和发展以国共合作以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保证) (3)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是大而弱的中国打败小而强的日本成功的军事战略。 (4)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尤其苏联的支持和英美等盟国的支援。(外部条件)(5)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民心的向背得道多助。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向国民政府递交了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
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探究实践案例
案例1 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1)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计前嫌,愿意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作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表明了中共进一步成熟起来了。(2)以张学良、杨虎城为代表的国民党大多数人面对日本的侵略,是赞同抗日的并在大敌当前时,能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本题属开放性题,重在开放学生的思维。)
案例2想一想,红军为什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提示:(1)因为要一致抗日,当时是国民政府。(2)国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员曾参加过国民革命军
案例3 你了解南京大屠杀后,有什么感想?日本某些人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你认为其用意是什么?
提示: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中国人民应当永远记住这一血债。其用意是否认他们所犯的罪行,并为他们的军国主义右翼势力上台造舆论。
案例4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四对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第一,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是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不足,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 助,中国的正义战争是得道多助的。
1.文中第一个特点说明了什么?
提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中国不可能很快取胜。 2.后三个特点说明了什么?
提示: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战争,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日本的侵略战争是反动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虽强,它是小国,人力、财力、物力、兵力都缺少,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 案例5 “新四军为抗日部队,北移乃遵令行动,乃竟遭围击聚歼之惨变,军纪何在?国法
何在?盖违令者即下令者,毁法者即造法者??”
――― 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发表的谈话
1、 上述“惨变”发生在何时何地? 提示:1941年初,茂林地区。
2、 针对这一“惨变”,中共中央是怎样进行回击的?
提示:重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抗日战争。同时,公布大量的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案例6你怎样理解周恩来在皖南事变后的题词“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含义?
提示:同室,强调统一战线;相煎:斥责国民党坚持政权之争,是不顾及民族大义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案例7 想一想,为什么抗日民主政权在规定“地主减租减息”的同时,还要农民“交租交息”?
提示: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相对下降为次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实行新土地政策的目的就是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因此,既要减轻农民所受的经济剥削,保证农民的权益,又要兼顾地主的利益。这个政策是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体现了中共制定政策的科学性。
案例8 请仔细看一看地图<百团大战形势图>,思考:根据这一形势图来看,八路军作战的目标是什么?有何意义?
提示:目的是破坏或截断敌人的交通线,并重点消灭交通线两侧及深入我根据地的日军据点。其意义是抗战时期华北军民对敌人发动的最大规模的进攻,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案例9 历史上台湾先后遭受过哪些国家的侵略?中国人民为抗击侵略、维护祖国对台湾的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
提示:遭受过荷兰、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侵略。维护台湾主权的斗争:明末清初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9世纪70年代,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和美国对台湾的侵略。中法战争中,台湾军民在刘铭传的领导下,抗击法国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后,刘永福、徐骧等领导台湾军民展开了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斗争。在日本割占台湾的50年中,台湾人民一直同日本殖民者进行斗争,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案例1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进行过哪几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相关文章:
★ 土地改革历史教案
- 上一篇: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 下一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案例